热点关注
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建设“黎学锦善德文化园”
|
【字体:大 中 小】
在汉寿县用汉寿话说起历史上的“黎家六爷”大多数人都知道,但“黎家六爷”叫什么名字,他生于何处,葬于何处,生前又做了些什么,大多数人又是不全知道的。但在常德市志与汉寿县志都有明确记载,“黎家六爷”名叫黎学锦,因在家排行第六,故称 “黎家六爷”。
黎学锦是一代清官,也是汉寿人的骄傲。据《常德市志》记载:黎学锦(1776-1838),字云屏,生于龙阳县大围堤(今汉寿县围堤湖)一富豪人家。自幼好学,弱冠中郡庠生,旋选贡生,入国子监。嘉庆六年(1801)以学行优异,授四川候补道。九年,参加甲子科文武两闱监试;2月,署盐茶道,5月实授川北兵备道,“上马管兵,下马管民”。道光四年(1824)8月,调广东惠潮嘉道;九年补授河南粮储道,兼署布政使。 黎学锦好为义举。嘉庆三年(1798年)遵父遗志,捐银万余两,在龙阳县城东门处创办龙池书院,规模居常德府各县之冠。书院开馆又捐田600亩,作为书院师生常年膏火费用。湖广总督姜晟、湖南学政吴省兰合疏嘉庆皇帝,请旨建坊,御赐“乐善好施”匾额,诰封黎学锦为中议大夫,追封其父为中宪大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龙池书院改为龙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44年县立中学迁至龙池书院,现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汉寿一中的校址。嘉庆十一年(1806年)初黎学锦莅川北兵备道之际,正逢川北大饥,便慷慨解囊,设粥场18处,时经数月。道光十一年(1831年),县境遭受水灾,堤垸溃决,灾民流离失所。其时他居官河南,闻讯即寄回俸银2000两,助修堤垸,安抚流亡。县境至今有口碑:“若要义举成,除非黎六(学锦排行第六)临”。 黎学锦为官勤廉。在川北兵备道任内,政绩显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冬,亲自勘测阆中县沙溪场到观音寺地段,兴建“通济渠”,灌溉城东北数千顷耕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捐俸倡修保宁府西城和嘉陵江堤,防止水患。在阆中县锦屏山麓,重建“锦屏书院”、创建“云屏书院”,培育人才。此外,还致力培护阆中城四周的风景名胜,将锦屏山、白塔、北岩寺、滕王亭子、桓侯祠、凤凰楼等修葺一新。川北人士立“黎青天”碑以彰其德。在河南粮储道任内,改建贡院,振兴文教,建“憩园”一所,供学子习经韵诗。河南人士感其栽培教育之功,吟诗作文以颂其事,并收集其公余吟咏,编为《憩林雅韵》。 黎学锦1836年(道光十六年)告老还乡,1838年病卒于家。葬于县境崔家桥乡蔺家山。晚清时期和民国年代,在黎学锦为官的四川、河南等地的民众,常在清明前后,不远千里,前来为黎学锦扫墓。后昔时修建的道台墓、石碑、石联不知所踪。 2015年4月3日,汉寿县崔家桥镇政府在蔺家山找到了黎学锦墓及失散的当年墓碑。为传承善德家风,弘扬清官文化,崔家桥镇人民政府在蔺家山的绿景山庄修建“黎学锦善德文化园”。2016年4月完成了古墓恢复与环境建设工程,2017年7月完成了“善德黎公”牌坊与文化墙建设工程。“黎学锦善德文化园”的建设,本着因势就简,节约办事的原则,花钱不多,效果实在,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造成了很好的影响。相信,随着“黎学锦善德文化园”的建设,黎学锦倡文兴学的理念、乐善好施的品行、体恤民情的惠政、大仁大义的精神将为更多人所知,成为鼓舞激励后人砥砺奋进的精神财富。 黎体纯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