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华诗词之 市。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当前位置:常德正扬网 >> 佳作欣赏 >> 佳作欣赏 >> 张新民 >> 常德人文 >> 浏览文章

古韵新声 信笔华章——刘明和他的四言诗

| 【字体:
古韵新声   信笔华章
——刘明和他的四言诗


 
     近年来,常德诗坛突然杀出了一匹黑马,他就是刘明。说是“黑马”首先因为刘明先生此前并非文化圈里的人,更不用说诗歌创作了。其次是其四言诗创作,无论质还是量在目前不说常德就是整个中国诗坛也无人能出其右。
 
 文化滋养  厚积薄发
 
    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水之南谓鼎城,之北称武陵。德山、太阳山、河洑山,山出有名;大江沅水,乃湖南第一长河,源自黔贵滚滚东流,出芷江峦山,经崇山峻岭,逶迤而来,至常德,呈现出一派辽阔苍茫景象。沅江之名不在水深,而在沉淀于其间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善卷设坛,播撒的是文明的种子,开启的不仅是武陵,也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源头;佛道齐聚,探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诠释的是“天人合一”、“好生之德”的博大内涵;屈子行吟,抒写的是虽“上下求索”却报国无门的胸中块垒;司马明志,表达的是身在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追求;陶潜爱菊,蕴含的是洁身自好、归隐田园的高洁品格。湘西血战,仅两月,奠定的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牢固基石;常德孤守,虽溃败,奏响的却是保家卫国的慷慨悲歌——这种文化影响的多源性和深远性,决定了刘明诗歌在内容和形式选择上最突出的特征——借鉴转化,古韵新声。
 刘明的诗歌创作是从新诗开始的。据戴奇林先生记载:“2017年11月,在我的微信上,一些稍含诗意的照片下,出现一些配诗。我仔细一看,是原市人大主任刘明写的。刘明是我的老领导,他一支纵横天下的大笔杆怎么突然写起诗来了呢?细读这些诗,主题鲜明,诗意清新,语词丰富,韵律流畅。我一张《寒梅暗香远》的照片,他在手机上即兴临屏写道:

 
别的梅枝都争着
向上伸屏,
把花儿举得高高的,
那风头啊,几乎出尽。
唯独你,把枝桠朝下伸,
伸到别的梅枝不去的地方。

我说你为何这般,
你说这是你性格使然。
你说,与那些争强好胜者
去倾轧,降低了你的品味。
你说,空旷的地儿尽管不热闹,
但环境舒敞,
气候清新,
来一个深呼吸,
心旷神怡。
在这里,你才能
展枝散叶,绽放出
养眼的花儿。

我说,你是对的。
你遇到了知音,
乐得满脸堆起红晕。
微风漾来,
你把头轻点,
一股暗香进入了
我的肺腑。

 
   追溯起来,这应该是刘明的第一首新诗。这既是一首咏梅诗又是一篇对摄影作品的点评,颇富朦胧诗的韵味。全诗三节。第一节开头诗人眼前是照片上“你把枝桠朝下伸/伸到别的梅枝不去的地方”的画面,而脑海里涌现的则是“别的梅枝都争着/向上伸屏/把花儿举得高高的”风头出尽的图景,巧妙的是诗歌将许许多多“别的梅枝”的情景引入眼前,形成比照,这种将无限引入有限的方法也许并非诗人刻意为之,但却赋予诗歌无穷的张力,使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心游物外,展开联想。
    接下来的两节对话的形式颇具匠心。其中的“你”“我”既可以是摄影师和梅枝的对话,也可以是诗人和摄影师的对话,亦可视为诗人与自己内心的对白,梅枝可视摄影师为“知音”,而摄影师亦可视“我”为“知音”,亦可三者互为“知音”。诗人在称扬梅枝,也是在称扬摄影师,同时也是自抒胸臆,朴素的对话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熏染,亦可见现代文化的印痕。诗人在“寒梅不争春”的共性中发现“这一枝”梅的个性。因此,诗歌不咏其凌寒傲霜之骨,清幽淡雅之味,艳而不妖之色,苍古清秀之姿,只欣赏其低调、安静、清新、自在。这首诗无论意象画面,情感哲理,还是章法结构,都是臻于成熟之作。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对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过程,因此,很难把影响一个人的各种文化要素分开来。就如刘明,当他的新诗创作到255首时,突然变新诗为四言古风,且仅一年多时间,已达千首之大观。

 
兴致所至 笔之所趋
 
    洞庭之滨,水乡泽国,盛产荷莲——正如郭道义先生描述的那般:“洞庭湖滨,绵延数百里者,莲也。”(《荷莲之韵》)莲子、莲藕可为佳肴,莲心、莲茎、莲节也是上等的药材,所以莲不仅与常德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相连,更陶染了常德人的审美观,这方面,郭道义先生《莲花赋》堪为代表——常德人欣赏的是莲“濯淖污泥,一丝不染”,“亭亭玉立,气度不凡”,“内蕴风骨,外显自然”,“冰清玉洁,老而弥坚”。常德人“爱莲倡廉,其廉可鉴。风清气正,河清海晏,荡污涤垢,净化人寰。”。郭道义对莲的感情颇具典型性,每年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开始,就有无数猎美者餐风露宿,废寝忘食,企图用镜头将荷莲一生千姿百态的美一劳永逸地擒住,一直到残梗败叶满目萧然,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的佳作,戴奇林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8年7月9日,戴奇林在其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张当日所拍摄的荷莲照片,这一组照片如一束光,迅速点亮了同样爱荷的诗人的灵感通道,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韵律从古远的时光隧道里飘来:

 
荷为莲开


今日观荷,
心得颇多。
荷花之美,
恰在舍我。
仲夏时节,
暴雨如梭。
临塘摄影,
又遇滂沱。
相机进水,
搓手跺脚。
索性卧伏,
看雨洗荷。
花遭水灌,
瓣裂蕾破。
荷身娇妍,
为莲遮虐。
雨停天朗,
清风拂过。
荷瓣玉碎,
莲蓬放歌。
搭帮荷花,
劫难度过。
荷为莲开,
四言新说。

 
    刘明的第一首四言诗就这样产生了。虽初为四言,但从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到破题的过程再到哲理内蕴都颇为老到——从此,刘明开始了他的“四言新说”,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谈到四言诗的创作时,刘明一再强调是“好玩”。这里的“好玩”,绝非娱乐之意。刘明深知文学的严肃性,请读他的近作两首:

 
桃源三红村
(2020年1月14日)

二O一九,
古村评选。
桃源三红,
名列其间。
牛车河镇,
地处西边。
三县交界,
座落丛山。
楼群吊脚,
瓦顶壁板。
明清以降,
保存依然。
海拔九百,
风情灿烂。
溪流淙淙,
古木参天。
鸟翔兽奔,
时冒炊烟。
青山碧水,
古洞亿年。
悬棺挂壁,
灵魂通天。
一九二七,
烽火遍燃。
浯溪取胜,
贺龙开颜。
长寿之邑,
魅力呈现。
寻隐探幽,
览赏自然。
时代进步,
开放必然。
小康遂意,
福满人间。
四言记之,
网络递传。

烟雨汤家溪
(2020年1月15日)

桃源西北,
高峰峻岭。
轿顶山下,
小村秘境。
老屋百栋,
土著千人。
湿润气候,
雾蒸云腾。
洑溪如练,
寨水相邻。
挑檐吊脚,
走马转灯。
古色古香,
气势雄浑。
层峦叠嶂,
山绿水清。
大木参天,
峰挺壑深。
岁月不居,
烟雨留痕。
悬棺突兀,
绝壁千仞。
钟乳倒悬,
溶洞幽深。
红军之路,
石板泛青。
碑文载史,
贺龙招兵。
村风淳朴,
与世无争。
以歌为媒,
四季农耕。
烟叶如蕉,
苎麻蔽人。
火炕腊肉,
钵炖香喷。
勤劳敦厚,
酬报丰盈。
旅游致富,
家门繁荣。
己亥隆冬,
伴友访问。
古老山寨,
再焕青春。

 
    这两首诗创作的时间接近,内容相似,主题也没有太大差别,但语言却绝无重复。其中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现代生活,自由转换,深得李白诗歌时空错综之妙,于出入古今中洋溢着一种盛世豪情——这样的创作绝对不是“好玩”。此所谓“好玩”就是兴趣,第一是对创作客体有兴趣,兴之所至,笔之所趋。正如郑板桥所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 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板桥集》)所谓触景而生情。故而刘明的四言古诗,题材极为广泛,小到“红烨喜鹊窝”、“二姐赶牛”,大到“主席诞辰日缅怀”、“通宵达旦看盛典”;山水名胜,异域风情等等,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历,凡动情者,信手拈来,便是华章。“好玩”的另一层意思是创作过程有趣,因而喜欢。关于创作过程,钟嵘在《诗品序》中有生动地描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嘉会奇诗以亲,离群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戌,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一颗敏感的心感荡于四季更替、生离死别、得失荣辱,使诗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好玩”另一层意思应该是摒弃功利,不问收获几许的耕耘本身就有一份闲闲的诗意,因此,就有了轻松自在、心情愉悦的写作状态。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因此,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时,就会很投入,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同时,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关注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这也是刘明四言诗的写作一发不可收拾的动因。

 
   古韵新声   妙手华章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歌谣、 甲骨卜辞、 《周易》 卦爻辞的韵语发展到《诗经》 , 内容与形式逐步成熟、 稳定, 形成了风、 雅、 颂、 赋、 比、 兴的诗歌创作典则以及以四言为主的诗歌体式, 对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 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诗经》 所确立的四言体式, 至汉代逐渐被成熟的五言体所取代。正如胡应麟《诗薮》 所言: “四言盛于周, 汉一变而为五言。 ”  后自魏至晋, 虽有数家诗人创作四言诗, 亦有成就颇高者, 如曹操、 嵇康、 陶潜诸家, 然终非主流。 晋以后, 文人鲜有四言诗, 四言诗至此衰微, 不复中兴。至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武陵近十年,深受地方民谣的影响,也创作不少四言诗,但不成气候。四言诗衰落的原因比较复杂,众论者认为主要是四言诗不能适应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日益复杂的思想情感。诚然,这是一个因素,但窃以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经》内容极其丰富,从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到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堪为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同样,艺术形式已臻完美,一首《氓》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曲折,细节生动,情感细腻,语言精炼,将《诗经》“赋”的手法用到了极致,堪称叙事诗之范本:而抒情诗则情感深挚婉转,亦可为后世抒情诗之典范。因此,后人无法超越,只能另辟蹊径。即使敢于超越者,也是寥若晨星。比如曹操,他的《观沧海》,诗人登碣石望沧海,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如椽大笔,再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更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气度。全诗语言质朴,想象飞腾,气势磅礴,悲壮苍凉。也只有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才有如此才情。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诗经》古风却在今天的武陵有了悠悠回响。刘明远袭《诗经》古韵,又承魏晋遗风,给古老的四言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四言诗犹如枯木逢春,绽放出了新鲜的生命。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从刘明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四言诗创作的探索,随着作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他对四言诗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写起来也越来越顺手,艺术上也越来越成熟。
首先,杨四言之长而避四言之短。钟嵘曾评说四言诗“言约意广”,又说四言诗“文繁而意少”。这个评价看起来有矛盾,但是细究就会发现,“言约意广”是因为四言诗的语言极为简约而蕴含又极为丰厚。但是,这样的语言要求不便于表现事物的转折和跳跃,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复踏,虽然这是《诗经》的特色,但钟嵘认为这些反复占了诗歌的篇幅,因而导致“文繁而意少”的缺陷。但是在刘明的四言诗甚至是同一题材的四言诗中都没有这一不足。除了前面引用的《桃源三红村》《烟雨汤家溪》两首同题材不同笔法之外,其新作小年两首亦可见其匠心独运。

 
小年
(2020年1月17日)

腊月廿三,
民俗小年。
原本明日,
如何提前?
后辈追询,
探渊察源。
清朝后期,
帝君祭天。
拜谢灶王,
兼而顺便。
百姓仿效,
开销省半。
北先一日,
南边依然。
早迟由己,
祷在心田。
黎明即起,
执帚系衫。
先内后外,
洒扫庭院。
桌椅拭净,
洗涤窗帘。
祭灶拜火,
酹酒烧钱。
仪式庄重,
女避男献。
窗花满贴,
撰弄春联。
呼儿唤孙,
剃发过年。
洗浴洁身,
粘糖香甜。
老少围桌,
水饺三鲜。
序曲启幕,
春节开端。

再说小年
(2020年1月18日)

今日小年,
民俗承传。
欢天喜地,
迎春启帘。
无际神州,
风光亮眼。
华夏子孙,
送岁接年。
腊月廿四,
祖曰小年。
南方节日,
从无更变。
究其规距,
老翁慢谈。
删繁去芜,
要者三件。
吉日首务,
清扫庭院。
旮旮旯旯,
敞露新颜。
次者备货,
多多亦善。
煮酒熬糖,
预备春联。
三者行礼,
香焚烛燃。
灶火诸神,
佑吾泰健。
儿孙相随,
顶揖膜虔。
中华礼仪,
代代流传。

 
    诗歌甫一出现在微信群,张雪翔先生随即以四言形式应和点评:“小年两首,相承联贯。农耕文明,最重过年。小年大年,各有分担。天道有序,四时轮转。刘君写来,一目了然。文明传承,中华典范。”此言不缪。难得的是这两首同题诗详述了南北小年的风俗,语言质朴自然又活泼传神,出入古今又清通流畅,既无繁文亦无重言,诗人是如何避繁文之嫌的呢?第一,诗歌主要运用“赋”的手法,重在“铺陈其事”,洒扫庭除,剃发沐浴,祭祀灶神,煮酒熬糖,迎接新年,一派忙碌,又一派喜气洋洋。更追溯渊源,凸显民风传承。这是刘明诗歌内容丰厚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互文的手法,有同句互文,如“呼儿唤孙”、“送岁接年”等。有异句互文,使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由此增加了诗歌的语言弹性和文化密度——这就是张雪翔所谓“小年两首,相承联贯”。互文对词汇量的要求相当高,一般只是偶尔为之,极少像刘明如此密集地运用。再次,是诗人极谙四言诗结构的起承转合之妙。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元代。《诗格》)《桃源三红村》可为代表,开头交代原由,简洁明了,接着对三红村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事件的择要描述,既精炼又从容,自然引出抒情性的议论,结尾圆满而隽永。因此,“言约而意丰”就是自然的了。
    第二、袭《诗经》之风而彰现代之神。正如郭道义先生所说,这是“被时代唤醒的诗歌形式”,四言诗沉睡太久,而刘明却用时代的最强音将其唤醒。有人认为刘明的四言诗雅可登庙堂,俗可入茶坊,一首诗中有“删繁去芜”又有“旮旮旯旯”这类雅俗共存的诗句。既可见诗人古典文学之根基,又可见本土文化心理和民间智慧,诗中对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历史掌故的描写,意象繁复,意境清新。又四言二拍,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颇具《诗经》民谣之风。但是,刘明的四言诗所蕴含的情感则与《诗经》完全不同,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个体生命体验就不同,情感情绪当然就不同了。所以,他的四言诗没有徭役之苦,没有重负之怨,没有思念之痛,有的只是或纤细或粗犷,或婉约或豪迈的情致。首先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类情感诗歌集中表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现象捕捉上,如:
红烨喜鹊窝


冬日红烨,
访客盈门。
人流如织,
边观边行。
立于丘冈,
远摄全景。
鹊窝入眼,
画面新颖。
照片拍妥,
继而相询。
庄主告曰,
滔滔不停。
枫红如染,
喜鹊迁进。
择高筑巢,
窝搭三层。
二楼卧室,
底厢客厅。
顶间储食,
孵卵兼行。
雄衔主梁,
雌叼壁荊。
日作夜息,
百日方竣。
树下细观,
构巧饰精。
风雨无惧,
冰雪不惊。
夏凉冬暖,
堪比“五星”。
风水吉利,
繁衍兴盛。
“喳喳”迎客,
格外动听。
(2O19年12月12日)




 
这首诗充满着灵化意味,极富情趣之美,有情不难,难的是情趣兼备。主客对答之间透出对生活的深致情感,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觉,传达出深切的生命感觉。再如:
 
粉黛养眼

霜降时节,
伴友踏秋。
澧水河畔,
风光尽收。
平原粉黛,
谁人作绣?
接踵摩肩,
携手踮足。
景区新辟,
紧挨城头。
规模宏阔,
前所未有。
譬若油画,
漫无尽头。
置身其中,
灵魂悠悠。
姐妹嘻戏,
忘情互逗。
p0Se摆好,
创意不休。
远摄近拍,
巧笑似羞。
身段婀娜,
韵味成熟。
岁月不居,
活力依旧。
四言点赞,
美不胜收。
(2O19年10月26日)

 
    这首诗是为其夫人的一组照片而作。柔和的色调,极富动感的线条,颜如朝露、笑靥如花的女子......如何不养眼!爱美也是爱生活。诗人抓住一瞬间的审美感觉并赋于笔下,使嬉戏之声可闻,婀娜之形可见,对生命的讴歌也是对纯美的追求。第二、对祖国的歌颂之情。孔子评价《诗经》“诗无邪”亦可用来评价刘明四言诗。刘明不负这个水深浪阔的伟大时代,他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抒写对祖国山川风物的赞美,对祖国面貌巨变的歌颂,对人民勤劳善良品德的称扬。第三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一般这两种情感是互相融合的,祖国的今日美好,注定明日的辉煌,也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将诗歌比植物,情志是其根本,根基牢固禾苗才会茁壮,花朵才会美丽,果实才会饱满。刘明将一腔激情倾注于他笔下的人、事、物,因此,他的四言诗正气弥满,格调高昂,极富感染力。
刘明对四言诗的疆域,作出了杰出的拓展,他在广泛借鉴和转化四言诗的基础上,以一颗对历史、对现实、对文化、对美敏感的心灵,开发了四言诗的审美功能。他对四言诗的开拓,犹如波澜般迭迭推进,并激起了袅袅回响。如:张雪祥先生的四言点评:
    刘君四言,本有渊源。国风大雅,魏武诗篇。诗以言志,歌咏华年。昌平盛世,国泰民安。退休岁月,气定神闲。人生有悟,岁月沉淀。山川风物,东风扑面。信手写来,没有负担。真情表达,豁达坦然。日积月累,尉为大观。无心插柳,春色满园。可喜可贺,可读可叹。青山不老,晚霞映天。风骨犹存,不减当年!四言附和,长篇在编。民族复兴,生活美满。中华有幸,国梦有圆。刘君四言,山长水远。
    随即又有张志平对张雪翔点评的点评:
    老兄四言,看似评点,信手一挥,实则美篇。跌宕捭阖,纵横千年,气势磅礴,满山红遍。老兄之风,山高水长,老兄之气,沅澧飘荡。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零零散散的唱和之作。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刘明四言不仅会成为常德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还将是中国当代诗坛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以下是对 [古韵新声 信笔华章——刘明和他的四言诗]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dzy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