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华诗词之 市。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当前位置:常德正扬网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湖湘文化:五年回眸无悔路,来路满眼尽春色

| 【字体:
五年回眸无悔路,来路满眼尽春色
——常德市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五年工作总结

    常德市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于2009年9月成立,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了,回顾我们走过的五年历程,正如会长叶培明在《沅芷澧兰》五年回顾专刊的卷首语中说的:五年回眸无悔路,来路满眼尽春色。有四个方面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
    一、为社会奉献了一批丰厚的文化成果
    挖掘、整理、编纂本土文化是协会的第一工作。近几年,全市以协会为主或与其它组织共同编纂的地方特色文化书籍,并已公开出版发行的就有10部25册之多。如武陵区协会为主编纂的《走进武陵》系列丛书,分《名人卷》、《民俗卷》、《传说卷》和《文艺卷》。该书挖掘了两千多年来的武陵文化,全书4册,80万字。澧县出版了《古代澧州书院》专著,全书30万字,70多幅珍贵的照片资料,该书填补了我国书院文化的一项空白,是值得珍藏的不可多得的珍品。桃源县协会主持编撰了《桃源戏剧集成》,收录了全县历代各类民间剧本300多部,共1200万字。还编写《桃源地名大观》、《桃源民风民俗》等文化传承典籍5部,全面展示了桃源县悠久的戏剧历史和丰富的戏剧成果。鼎城区协会由会长徐政国主编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草坪》专著,助推了草坪文化的宣传力度。临澧县经过4年时间的收集整理,完成了《临澧文化盘点》,该书分《临澧文艺、临澧景观、临澧人物、临澧风俗》等四卷,共180万字,在今年的全县经济工作会上,该书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石门县《石门民间文学艺术集成》收集石门故事1520个,民歌1380首,民谣2万多条,戏曲、曲艺385个,分5大类八大卷,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市协会由莫道宏会长担纲的太阳山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也正在出版进程之中。安乡县协会为主编纂的《北有安乡》,探寻、挖掘、概括、提炼了一种安乡精神。
    今年,协会还与刘禹锡研究会共同组织编纂的《刘禹锡研究文集》,对刘禹锡在常德生活留下的诗文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我们相信这些文集的整理出版,对社会、对后人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二、为文化走进百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把湖湘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我们突出抓了 “五进”活动,即湖湘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如武陵区协会组织湖湘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几个重点学校——如育英小学、工农小学、北正街小学等,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对全区文化育人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区协会还组织开展了湖湘文化进社区的活动。五年来协会先后给72个社区赠送武陵本土图书11200多本。汉寿协会大力开展“五进”、“五赛”、“五看”、“五比”活动。据初步统计,湖湘文化已融入全县64个县直单位,29个乡镇,450多个村(居委会),54个企业,68所学校。在全县广大会员中,诗、书、画、影和吹、拉、弹、唱、演专业人才占70%以上,在国、省、市获各类荣誉200多人次。县协会每年还开展评奖活动促进分会平衡发展。
    桃源协会做大宣传平台,助推文化活动。县协会吸纳20多个专业文化艺术协会及业余群众文化协会为团体会员单位、10000多名文化协会会员作为协会的骨干,打造更大的文化发展平台。协会每年支持专业协会举办文化活动10次以上;助力开展各类文化创作,每年都有一批作品和作者在省、市以上获得文化大奖。县书协在全国著名书法家张锡良的带动下,经常组织大型书展活动,每年都有会员参加全国书法大赛获奖,被誉为“桃源书法现象”。
    澧县协会以澧县一中为为基地,利用该校“前哲流风”的地方文化优势,深入挖掘、传承湖湘文化和澧州文化代表人物车胤、范仲淹、陶澍、蒋翊武、贺龙等先贤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和优良传统,结合本县文化的特点,编著《澧县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纲要》、等专著。安乡协会2011年以来结合本地特点,连续两次成功举办了湘鄂边收藏家文化交流会活动,来自内蒙、山西上、广东、江苏、湖北等省市近千名收藏爱好者齐聚安乡,促进文化交流发展。
    三、为服务地方文化工程建设积极献言献策
    协会把为地方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助推文化发展作为份内之责。市协会第一会长莫道宏几年来带领一个团队坚持在太阳山上搞开发,发现了太阳神,塑造了气势恢弘的石垒盘古坐像,设计了壁画走廊,获得了两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年代最久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和最多原生石垒砌的石像——“盘古”坐像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在他的积极宣传和倡导下,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挖掘太阳山文化,加强太阳山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把太阳山打造成5A级游览胜景。这一决定无疑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澧县协会围绕文化兴县的战略,积极建言献策,2010年初,县里正式启动兰江闸文化广场的建设项目,当时在这个文化广场的建设和命名上,有多种意见。协会积极给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提出把离仙眠洲不远,而即将建成的滨江广场命名为“群玉广场”的建议,还写出专题报告呈交给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商量论证,现在群玉广场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休闲娱乐中心之一。2011年,协会在深入研究、探讨蒋翊武这又一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基础上,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关于纪念蒋翊武的建议》报告。这一报告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蒋翊武作为澧县的两张名片之一进行精心打造,并开展“五个一工程”,即:建造一座文化休闲主题公园、编排一台荆河大戏、出版一部小说、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上映一部电影来纪念蒋翊武。现在 “五个一工程”都在落实和完成中,协会一直参与文化工程的实施进程。
    石门县协会受县委、县政府安排,策划建设了石门县火车北站广场文化墙,协会会长张天夫亲自撰写《石门赋》,并请专家用古老竹简的艺术形式刻在文化墙上,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元素。
    鼎城协会为助推草坪文化,协会分三步进行宣传。一是组织文人总结,并在协会刊物《善德风》上设专栏宣传;二是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草坪文化论坛;三是由会长徐正国亲自主编《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草坪》一书全面推介。现在草坪文化现象可说是享誉省内外,影响全中国。
    临澧协会组织全县的一大群文化人开展临澧精神研讨,最后把临澧精神抽象为八个字,即“崇文、敢为、创新、图强”,受到县委高度肯定和宣传。
    四、为推介常德特色文化搭建了平台
    湖湘文化交流协会是一个大舞台。为了把这个舞台上精彩的节目传播出去,提高协会的影响力、知名度,协会突出抓了会刊和网站的建设。9个区县协会都办了会刊。市协会的会刊是《沅芷澧兰》、武陵会刊《文化武陵》、鼎城会刊《善德风》、桃源会刊《桃花源里》、汉寿会刊《索源》、石门会刊《九里纵横》、澧县会刊《澧州文韵》、临澧会刊《湖湘文化》、安乡会刊《深柳文苑》、津市与文联合办的《兰草》等,每个会刊从刊名到栏目的设定都突出了地方特色。如《沅芷澧兰》我们设置了“特别刊载”栏目,请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谈;设置了“当代德人”栏目,重点反映常德优秀儿女努力创造的业绩;还设置了“朗州名流”、“史实撷英”、“沅澧风物”、“诗乡文苑”、“书画影艺”等栏目,充分反映常德的人文景观,彰显地方文化。
    每年我们还配合市里的中心工作,增办专刊,如这几年我们办了湖湘文化进机关专刊;“太阳山文化专刊”、“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专刊等,武陵区协会为配合宣传新常德、新创业,还专门组织了“聆听山水的声音”征文活动。作者们纷纷以太阳山、德山、河伏山,沅水、柳叶湖、穿紫河等“三山三水”的旖旎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示常德的湖湘文化内涵。这些作者不仅有来自武陵城区的协会会员与作家,而且本省长沙、吉首、邵阳等地的武陵籍人士,黑龙江、浙江、云南等外省的武陵籍人士,均纷纷加入其中,《聆听山水的声音》公开发行后,收到了很好社会反响。石门协会为了配合全县的旅游开发,由湖湘文化协会牵头策划,将石门近几年创作的15首本土歌曲,拍摄制作成MTV《石门之声》,对石门县的农业产业、城市魅力、旅游风光、土家风情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促进了石门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
    市协会的网站从开办以来点击率都是较高的。据网站数据库统计,2014年市协会网站占击率达4037630/人次,平均每月336469/人次,每天达11062/人次,在全市所有网站中排名在前5位以内。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协会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支持。市领导亲自把关成立协会,并确定协会负责人。去年又将协会纳入老干局管理,办公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进能、副市长陈华等领导多次参加我们协会的会议并充分肯定我们的工作,给予我们指示。省协会会长唐之享,三次带省协会和全省各市的协会负责人来常德召开全省的现场经验交流会,鼓励、支持常德协会的工作。各区、县(市)党、政领导对协会也是大力支持,关怀备至,每个区、县协会成立大会都是县委、政府领导亲自参会并给予实际的支持和殷切的希望。
    二是各级协会领导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从市协会的第一会长莫道宏、会长叶培明到区县协会的会长姚建平、徐政国、覃光明、刘锡达、张方才、李应常、田华、张天夫等领导,除汉寿协会李会长还在现职位置上外,其他都是退休的老同志。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想大事,干实事,充分发挥了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各位会员的热心参与,无私奉献。全市协会会员达3000余人,这些会员都是热爱文化、热爱常德、为常德的文化建设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挤自己的时间写作、编书、送文化活动,累了自己,乐了他人。全市每年上网站、上刊物的各类稿件达上千件。他们是我们协会不辞辛劳的耕耘者,文化交流的编织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协会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编辑:九州方远

 以下是对 [湖湘文化:五年回眸无悔路,来路满眼尽春色]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dzy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