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华诗词之 市。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当前位置:常德正扬网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要记得帮我把党费缴齐”

| 【字体:
    “要记得帮我把党费缴齐”。这是原市委政研室主任李来予同志(人称李老),在他走完85岁人生路的前两天,给他小儿子的一句遗言。李老两个多月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永远的思想者

    记得2012年我刚到市委政研室工作时,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能看到一个身材瘦弱、面容清矍的老人在阅览室认真地翻阅报纸。他带着一副破旧的眼镜,一条镜腿已经脱落,他把他用线缠住,挂在耳朵上,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他目光专注,炯炯有神,旁若无人地两手举着报纸,一字一句地阅读着。有时还眉头紧皱,看起来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久而久之,我发现他喜欢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常德日报》、《常德晚报》等报刊,总觉得这个老头不寻常,很关心时政。
    刚开始,我不以为意,后来才知道他是我们政研室的老主任,是5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原来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老头,竟然有这么高的学历。回想起来,每次遇到他,好像都是在阅览室,我喊他爷爷,他总是抬起头来,双目慈祥地望着我,用他那游丝一般的声音回应我“唉!”。有时候阅览室的光线比较暗,我说,“爷爷我给您开灯吧”。他说,“不要紧,我看得清,不要浪费电”。于是他试着把报纸举得高一些,对着窗户,以便外面的光能更好地照在报纸上。
    有时候他看报纸看得兴起,也会就时事、经济和社会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始我们年轻人只是随声附和,长此以往,我们才发现,李老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的阅历,有宝贵的经验,他用长者的胸怀,不仅是倾诉着自己,更是在启迪后人。从同事处得知,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老头,他个性倔强,在工作中十分坚持原则,在地委办调研科和地委研究室工作的时候,常常为了一个观点和人家争得脸红耳赤,如果是对的,他必须坚持,如果他错了,他又谦虚地向他人请教,可见他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前些年,他身体还好,看了报纸之后会结合市里的发展实际写成评论员文章在常德日报和晚报上发表。有时候,他结合自己的思考直接写成文章,给市委、政府的工作提意见建议。他好像一直在思考,似乎从没好好休息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每次都看他一个人杵着拐杖从市委门口蹒跚地走进一号办公楼,爬楼梯到二楼阅览室,每次又看到他一个人杵着拐杖步履艰难地从阅览室走回家,他一手杵着拐杖,一手拿个小布袋,里面可能装着他的那副破眼睛和一支笔吧。从一号楼到市委门口的路程大约也就200米左右,平常人可能就几分钟,而他起码要走20分钟左右。我从他身边经过,听着他喘着粗气,感觉得到他相当吃力,我真想去搀扶他一把,但我清楚,以他的个性,是不可能要我帮忙的。我静静地目送着他佝偻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在我的视野。
    有些人就是这样,扎在人堆里,谁都可以忽视他的存在,但当你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走进他的世界,却又觉得他是多么的丰富而有质感。刚开始,我很不理解一个退休都二十多年的八旬老人,就为了看几份报纸,这么辛苦地走来走去。有一次我说,“爷爷,我把报纸给您送过去,你就不要这么辛苦地来单位了”。他说,“不辛苦,当成是锻炼身体”。其实我深深的知道他每天的走来走去并非锻炼身体这么简单,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思考不止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从那以后,每次看到他来看报纸,我都觉得是一种幸福,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单位也是这样的,有个这么慈祥可敬的长者每天来单位和大家相处一段时间,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吗?可这种幸福在今年五月戛然而止,有一个多星期李老没有来阅览室看报纸,我心里就有不详的预感,后来得知他病倒了,从此他再也没有来过阅览室了。
 
精神的胜利者

    老人是因肺癌去世的。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他就被查出患有肺癌,那时他并没有被病魔吓倒,也就住了一次院,约十余天时间。单位领导建议他要经常住院治疗,他总是说,能挺得住,不要浪费国家的钱,从此再也没有入院治疗,也没有拿过单位一分钱,没用过单位一次车。鉴于他年迈体弱、又身患绝症,去年年底,单位向有关单位给他争取了5000元的困难补助,被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这多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逢年过节,单位的同志去慰问他,他认为自己给单位添了麻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病魔已把他折磨得完全不能自理,单位领导和亲人劝他去医院治疗,也被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总是重复着那句话,“自己没给国家做什么贡献,也不要给国家贴麻烦。”他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癌症病人看待。我想,金钱对于这个精神贵族而言,早已是身外之物,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有些人天生是依赖物质生存着的,而有些人却是靠精神生活着的。靠物质生存着的人,物质供给一断,就可能随时完蛋,而靠精神生活着的人,有钱没钱照样能生活得很好,李老就属于后者。从现代医学来讲,患上肺癌的人也就等于是被判了死刑,而且是立即执行。换上一般的人,不是被癌细胞慢慢地折磨死,也会被“肺癌”这骇人听闻的病症活活地给吓死。但生命的奇迹在李老这里出现了,他硬是以乐观、淡泊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控制住了癌细胞的扩散,把自己的生命延长了十多年。
 
尽责的评报员

    我是从同事那里得知他退休后一直无偿担任市委宣传部、常德日报和晚报的评报员,所以每天的报纸他必须看了之后,还要针对每篇新闻稿件作出自己的评论和判断,这样就有利于报纸编辑记者提高业务素质,发挥监督促进的作用。他总是把这个业余的任务当成正式的工作来干,我想这与他内心的新闻人的情怀是分不开的。他大学的专业就是新闻学,毕业后又分配到青海日报社工作,历任日报社内参组组长、文艺副刊责任编辑,那时他就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找线索、收资料,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写出了很多好文章、好新闻。直到1969年他的父亲去世,他为了照顾他年迈的母亲,才放弃青海日报编辑这份他喜欢并视之如生命的工作,回到家乡。先后在常德地委宣传部和常德地委办公室工作;1982年到常德地委研究室,任副主任、主任;1985年退出一线,改任正处级调研员;1991年从常德市委政研室正处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由于工作和责任的惯性使然,他是那种离职不离岗、卸任不卸责的人,他哪里能停得下来?听同事说,前些年他身体还好,每年要在宣传部门的内刊上发表评论上100余篇,而且篇篇堪称典范,绝非敷衍和附庸之作。
 
忠诚的老党员

    老人什么时候入党,党龄有多长,这些我都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知道。但是从老人的所作所为和一言一行来看,他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和信仰的,可以堪称践行“三严三实”的典范。
    论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自不必说了,老人已经用一生的言行作了最好的诠释。老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0年代就能考上复旦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这在当时的整个临澧县乃至整个常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他保持和发扬了老一辈大学生的优秀品格,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做到了学以修身、学以致用、严以用权。听同事们说,他在政研室担任副主任和主任期间,从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给自己办过一件私事。他对待子女要求严格,没有一点私心,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后,没有因为子女的问题向单位和领导提过半点要求,但尽管如此,他的子女靠着自己的勤劳奋斗,日子也过得很丰实。他谋事创业非常扎实,在青海日报工作期间,他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在常德地委办调研科和地委研究室工作时,他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务实之风,积极带领地委研究室的同志们,为领导制定政策方针出谋划策、献计献策,为常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人实诚,坚持真理,面对“四人帮”的残酷压迫,他从不轻言放弃,从不参加派系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很多人在回忆和谈起他的时候,都说他是个好人,而且是一个有骨气的好人,没有一点坏心;他为人朴实,生活节俭,始终保持着老革命的作风本色,这点从他对待金钱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对党忠诚,信念十分坚定,每次单位过组织生活,只要他身体好,他一定会来参加,他每次都按时缴纳党费,生怕自己忘记,直到他临终也没有忘记交待小儿子,“要记得帮我把党费缴齐”。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李老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来到世上不断地给予付出,不求回报,他的风范长存,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编辑:金龟山

 以下是对 [“要记得帮我把党费缴齐”] 的评论,总共:2条评论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dzy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