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华诗词之 市。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当前位置:常德正扬网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戴坤安:对常德市城市定位和发展的建议

| 【字体:
以“德”为魂,以“文”为体,以“水”为脉

 把常德建设成洞庭湖水乡田园文化

——对常德市城市定位和发展的建议
 
      戴 坤 安
 
 
    常德,因地处长江南岸,西洞庭湖滨,自远古以来,就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咽喉和要道,是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的衔接链,是中国东部中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明的转承之地。由此,常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虽然在传统交通与现代交通的替换和磨合的过程中,常德曾一度暗淡了它应有的光泽,但是近些年来及即将实现的呈放射状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又会将常德这颗明珠上的浮尘拂去,重现出昔日的光辉。常德,建设一座湖湘旅游名城,已不是奢谈和梦想,而是实实在在摆在全市六百万人民面前的共同任务。
   那么,常德究竟应该建设成为怎么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一议题尤显紧迫和重要。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潜心进行了多年的思考和探讨。工作之余,实地考察了有关地域和现场,查阅了有关史料和典籍,同时也参阅了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部分相同规模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模式。我认为,常德的规划和建设宜于因地制宜,就地造势,宜土则土,质朴自然。总的原则是:规模不求大,置景不求洋,功能要完善,特色要突出,品位要上乘。以过程而论,要高品位规划,高起点实施,高质量建设,分阶段实现。布局上要分区规划建设,风格相互一致,衔接自然流畅。
    除了上述各点,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开发建设,应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应体现这个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生命,也是这座城市的价值所在。笔者以为,把握常德的历史文化和地域两大特点,以德为魂,以文为体,以水为脉,建设洞庭湖水乡田园文化城就是常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全部内涵。本文着重就这个问题,分四方面叙述之。
     一、
抓住世界级品牌,确立常德的文化定位   
    1、常德市具备两个世界级品牌。
    从旧石器时代(距今30万年)以来,常德范围内厚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些文化沉积中,当首推名闻遐迩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人间仙境桃花源。古今中外,人们把无战事、无纷争、与世隔绝、田园牧歌般的理想乐土约定俗成称之为世外桃源。殊不知这世人憧憬的伊甸园便闺藏于常德。
    洞庭湖,向古便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她以其浩渺烟波,万千气象,曾倾倒历代无数文人志士,遗下了多少千古篇章。“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又使古今多少人神往。而常德就地处这一世界名湖之畔,足足占据洞庭湖半壁风光。
    桃花源,洞庭湖,是上天赐予常德的两个世界级品牌。有其一即使人羡慕不已,得其二更是珠联璧合。常德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难道不应该打这两张牌而去求其次吗?
    2、
东西洞庭湖组成完整的洞庭湖文化圈 岳阳以名《记》、名楼、名湖闻名于世,如果以博大、高远、嬗变为其精要的人文和自然风貌是东洞庭湖文化的特质,那么,古朴、恬静、秀美和神秘则是西洞庭湖人文和自然风光的醉人之处,这种魅力同样渗透在名《记》、名地、名湖之中。如果东洞庭湖是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威猛雄壮的“关西大汉”,西洞庭湖则是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十七八女郎”。东西洞庭湖就是以各自特有的面貌、气质、内涵和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混然天成的互为补充,交相辉映,以致不可或缺,谁离开谁都是不完整的。
    《岳阳楼记》以东洞庭湖的自然景色为记述对象和抒怀实景,劝告世人无论人生进退,宦海沉浮,都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以致楼因湖立,楼以《记》显,《记》以神传,构就了东洞庭湖独有的景观和人文内涵。
    《桃花源记》以西洞庭湖的自然景色为描述实体和谋篇媒介,向世人绘制了一幅“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美丽画卷,一千六百年前就向人展示了大同世界的幸福场景,千百年来为人憧憬,催人追寻。
    两位并非出身湖湘的文学巨匠,都用如椽之笔,饱含真情的摹写同一地景物,抒发出不同的情怀,留下千古名篇,这绝不只是历史的巧合。他们(准确地说应该是居后的范仲淹)似乎感到应该托洞庭之景,给后人以完整的人生哲理,才各谋其篇,各抒其理,互为补充,互为映证。它们一则教人不以己忧,积极处世;一则诲人远离纷争,以邻为睦;一则主张正视现实,务实进取;一则让人追寻理想,崇尚自然。两《记》所表达的境界,难道不正是人生的亘古追求吗?我想,这就是湖湘文化的真蒂,是湖湘文化不可割裂,互为依存的全部内涵。
    3、洞庭水文化是武陵源山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德古称武陵,自古与武陵源山水一体,互为源流。武陵源的山以奇、险、野、趣倾倒游人,湘西风光也以其古朴、自然、充满民族和自然风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而作为大武陵源整体风光带之一部分的常德,恰以秀美的水体、恬静的田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完善的服务功能,构建大武陵源风景区的湖乡水文化旅游区和旅游服务区。游人在领略大自然鬼爷神功般对大山的造化之后,尽兴地享受一番洞庭水乡的恬静与闲适,才算得上对大武陵源风情的完整体验,也才谈得上对自然力的整体的认知。
    如果把我们的视线再加以延长,随着常德已建和在建的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完工,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两个重要的现象:
    其一,以岳阳为代表的东洞庭湖景区与以常德为代表的西洞庭湖景区、以张家界为代表的武陵源景区相组合,形成洞庭湖­——大武陵源风光带,构建成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北文化带。该文化带以常德为中心,形成山水具佳,人文、自然兼备的游程短、景观丰富、历史、地貌跨度大的中国少有的旅游区。
    其二,以长江三峡及三峡大坝、荆州古城为代表的鄂西景区与以张家界为代表的湘西景区相组合,以常德为链接,形成湘、鄂西独特人文自然观光区。该区呈U形片状结构,常德为底部连接链,在相对来说不大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最宏伟、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也是世界鲜见的。
    综上所述,常德自身具有两个世界级品牌,又与岳阳共同构建成洞庭湖文化圈,与武陵源构建成大武陵源山水、民族风情文化区,而且由于其区位的特点,兼具有湘北文化带与湘鄂西观光区中心枢纽的位置,仅就此而言,常德旅游开发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二、以“德”为魂,把常德精神立起来
    常德,名于北宋,源于远古。一说源于城东南有善德山而得名。一说是因为《诗经.大雅》、《常武》篇中“有常德以立武事。”一句而名之。孰是孰非,此处不作考证。但是常德之名与“德”有缘,大概是不争的事实。而当代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以名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无意中将常德、德山源于德遍告了世人。联中没有什么含义的下联被精明的长沙人利用得显尽光彩。城号星“沙”,品名白“沙”,一个“沙”字,让长沙人尽收其益。“鹤舞白沙,我心飞翔”,长沙也随之腾飞,怎一个“沙”字了得!
    与长沙人相比,最有利用价值的上联,我们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和利用,这确实值得惋惜和反思。但是亡羊补牢,未尝晚矣。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个一字千金的“德”字,常德也是大有文章可做,也确实可以做大文章的。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拙见。
    1、以“德”为名,让常德以“德”召告天下。
    一个城市的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称谓,而是该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的浓缩。一个城市的简称则更是如此。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它同时带给人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等各方面的信息。比如说广州之称为穗、羊,上海之称为沪、申,天津之称为津,重庆之称为渝,皆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富含着人文信息。
    常德在此前被人习惯性地简称为“常”,取名称的第一个字,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含义。笔者以为,这种被人指认,于己无益的现象应该改变了。常德应该以“德”为其简称,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更改,更不是搞文字游戏,而是让常德以“德”召告天下,树立“德”城形象,以“德”立市的重大举措,是常德的应有之义,是还常德以历史的本象。归结起来,有四点理由。
    首先,常德因山而名(取其一说),山以德而彰,德以人而立。无论传说中的帝位禅让者舜帝,还是以德名播天下,婉拒帝位的善卷,都体现了“德”的最高境界,都为“德”作了悠远、美妙、动人的诠释。
    其次,常德之名历史悠久,名中有“德”,因而取名为“德”,应为情理中事。正如天津取名“津”,南京取名“宁(南京古称江宁),属名出有据,名出有处。
    再者,“德”字含义丰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常德取名为“德”,对常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最后,“德”字音简单纯正,音调铿锵,且与其它字组词宜放于词首,如与长沙联称“德长”,与张家界联称“德张”等。另据了解,以“德”为简称的城市极少,不致雷同、混淆,具有相对独特性。
    2、以“德”立市,提升常德的精神品位。
    有了名,还要名实相符,德名才能传之久远。以“德”立市,重在以人为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持之以恒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提升常德市民的道德素质,真正做到政风清正,民风醇朴,商风诚信。要做到这一点,可能比其他任何创建工作更难,更不容易见成效,但这是务必做到的,而且通过长期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各级党委、政府、行政及执法部门,要推行德政。各级官员要加强官德修养,做到政务公开,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廉洁公道。要待民众如亲人,视工作为本份,以自身为公仆,使权力为人民,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官德人品,这是首要之举。
    加强市民的道德教育和培养,普遍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这是以德立市的基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道德、礼仪、交往、文明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与宣传,通过加强社区、村组、市民学校的建设,通过制订、落实市民道德文明规范、制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学校文明道德教育等措施,使广大城乡市民增强文明道德知识,提高思想文化素养,逐步具备较高的个人道德素质,从而在全市城乡树立良好的市民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要在全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行业,树立诚信为本,热心服务的商业道德。要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法制教育,通过反欺诈、打假冒、清伪劣、绝粗暴,通过规范市场,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等措施,使全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每一个到常德的人都感到热情洋溢、真诚可信,使常德的每扇窗口都充满热情、人情、友情、亲情。
    3、营造“德城”氛围,创建浓烈的“德”文化。
    有名、有实,还得有形。建立德城的城市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有形的道德之城,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德城必须要有标志。笔者以为,修建一个大型的城市广场,在广场树立一尊标志性的纪念物实属必要。广场的规模要大,且要让市民能在这里充分参与活动。广场的名称可称为德城广场或德源广场。广场适当位置树立善卷拒帝的巨形塑象,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该广场建议建于德山老码头临江之处,塑像背山面江,可建成一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特色独具的城市立体广场。德山市民也需要这样一个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有利于德山开发区的发展。
    与此同时,可将德山区的道路都改为以德为词首的路名,如德山路、德城路、德源路、德馨路等等。企业、社区乃至学校、剧场以至产品商标名称变可像已有的德海、德辉、德诚、德嘉一样,尽可能多的以德字命名,以营造德城的氛围和特色。
    要组织力量,精心创作有关宣传常德,赞颂德祖、德行的歌曲、丝弦、美术、雕塑、书法、文学乃至影视作品,大力开拓和发展德文化。让市民能时刻感受德文化的熏陶,也使来常德的人一进常德便感受到浓烈的“德”文化的气息。
    三、大力发掘文化积淀,争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常德,以其悠远的建城历史和高级别行政首府所在地,以及丰富人文历史,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具备条件的。遗憾的是至今未能如愿。我们应该大力发掘、保护、开发常德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定要争获本应属于常德的这一份殊荣,以扩大常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常德的开发和建设。
    1、要科学总结,大力宣传常德的历史文化特色。
    人们仍然会记得,前些年,我们向外界大力宣传常德是“粮仓、鱼乡、烟都、酒肆、纺城、茶市”,这里总结宣传的是常德的经济特色,虽然其中有些项不仅仅是常德所独有,甚或有些牵强,但对推介常德,扩大常德的影响,激发常德人的自豪感,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要争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我们首先要自我认识常德,认识常德的历史和文化,总结出常德历史和文化中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找出其中具有特别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一则提高我们的自信心,一则使外人一听便认定常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为常德说话出力。那么,什么是常德的历史文化特色呢?笔者经再三推敲,按时间顺序,拟就以下十句话四十字(不含加注),权当抛砖:
    德祖名山­——善卷·德山
    城市之源­——澧县·城头山
    云梦旧地­——西洞庭湖
    春申古宅­——战国·楚·春申君黄歇
    孟姜故里­——津市嘉山
    世外桃源­——桃花源
    祠祖名楼­——李白·驿楼
    闯王禅院­——李自成·夹山寺
    抗战名城­——武陵区城区
    传说有仙­——刘海砍樵等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汉寿沧港江潭坪(近年还有汉寿为屈原家乡之说),刘禹锡十年朗州司马旧府,钟相、杨么首义之地,辛亥元勋蒋翊武、刘复基、林修梅、宋教仁等原籍,笔架城等均属珍贵,也只得忍痛割爱,未予列入。
    以上十项,有九项均为人所了解,估计仅“祠祖名楼”不为人们熟知,后文将予详述。
    2、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岳阳之比较。
    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我省仅有长沙、岳阳位列其中(注:最近凤凰县城已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长期作为湖南地区的行政首府,我们不能与之相比。但对于岳阳,常德无论是建城时间之久远,所设治所之级别还是人文历史之厚重均无不出其右。下面我就简略地作一番比较。
    岳阳,春秋、战国属楚地。秦统一中国后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改属长沙国。东汉复属长沙郡。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平江金铺观设汉昌郡,为岳阳设郡之始,但随即又撤郡设吴昌县。公元215年,东吴鲁肃在此筑巴丘城。晋武帝时,在今岳阳、临湘一带建巴陵县,这是名巴陵之始。县治在今岳阳市城区,时为公元280年。公元291年,设建昌郡,郡治设巴陵县。公元335年,废建昌郡,改属长沙郡。公元439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设巴陵郡。南朝梁设岳阳郡。隋朝设巴州,后改岳州。唐、宋、元、明、清或日岳州,或设岳州路、岳州府(资料来源:湖南大学出版社《岳阳纪略》)。
    常德,春秋属楚。战国中期,楚威王(公元前339年一一前329年在位)时,楚国在今常德设置黔中郡,这是常德最早的行政建置,也是湖南最早最高的行政建置。前277年,秦将张若伐楚,取黔中郡,筑城拒楚,此为常德筑城之始。秦统一中国后,天下设36郡,仍设黔中郡。因秦楚在常德一带战乱最巨,被坏很大,郡治便设往今沅陵县,今常德置临沅县治。西汉(前205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治所在索县,即今常德市东北30公里鼎城区断港头乡。东汉仍置武陵郡,郡治迁入现常德城区,且将荆州刺史部治所设在汉寿,负责今湖南、湖北和河南、贵州、广西、广东一部广大地区的监察之责。三国、晋仍置武陵郡,南朝时曾升郡为州。隋唐置朗州,宋设鼎州。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宋孝宗因即位前曾任过常德军节度使,将鼎州升格为常德府,此为常德一名正式成为本地行政区名称的开始。元置常德路,明清为常德府(资料来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陈致远著《常德古代历史研究》)。
    由此看来,岳阳以筑巴丘城为建城之始,当为公元215年,晚常德张若筑城(公元前277年)492年。岳阳设郡以汉昌郡(公元210年)为始,较之常德设黔中郡(约公元前309年)更是晚5 39年。且常德设郡较长沙还早一百多年,为湖南设郡最早的城市。
    岳阳市的最俱人文价值者,莫过于岳阳楼和《岳阳楼记》。前面已经提到过,与此相似,常德市最俱人文价值者,也非桃花源和《桃花源记》莫属。既然历史在东西洞庭湖两岸造就了如此相似的一对举世奇珍,我们估且不对其人文价值擅作伯仲,仅对其形成历史作一番比较。
    岳阳楼,相传其前身为三国东吴操练水军的阅军楼,时为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后为了望敌军的谯楼。唐始称岳阳楼。公元l 045年宋岳州知府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好友范仲俺作记,以为《岳阳楼记》,传颂至今(出处同前)。
    桃花源,《桃花源记》写作之前,“黄道真在此山(桃花源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从《记》“晋太元中”推知,桃花源存在的时间最晚也当是公元386年。而《桃花源记》的写作时间史无定论,据考当写于陶潜去世前一、二年,约为公元426年左右。以此看来,岳阳楼建楼早于发现桃花源最多约171年,而《桃花源记》则比《岳阳楼记》早619年问世。
    我作以上比较,并无贬低岳阳抬高常德之意,只是想说,常德也应象岳阳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3、从几处遗憾说到文物保护与修复。
    要说常德市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近些年来,成绩斐然,声名远播。常德市的文物发掘,保护、修复、管理也做出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宏伟的市博物馆建筑群及其馆藏的5万余件文物,更是弥足珍贵。
    走进常德,现代城市的气息很浓。但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总觉得古迹嫌少,古韵尤缺,古风无存。虽有些仿古的门楼,修复的古物,新建的文化工程都很难从中看到常德厚重的历史和深沉的文韵,使人产生一种寻迹无踪,凭吊无址,怀古无境的遗憾心理。有些有见地的来访者曾直率地说:常德城眼前靓丽,但不耐咀嚼,阅目不赏心,少耐人寻味,引人回首之处。这不仅是常德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缺憾,更是常德城长远开发的重大缺失。就这一点而言,常德与岳阳确又存在很大的差距。
    就常德城区而言,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恕我直言,也确实作了些损失旧有景观乃至文物古迹,缺乏远见的事,旧城墙保护即是一例。防洪大堤的修建,使原有的城墙失去了防御洪水的作用,但我们就没有看到它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沉甸甸的文物价值,而是一段一段地夷平建房。特别是对保存较为完整,位置相当好的城门口城墙,最终也未能幸免。如果说沿沅安路建一座古城墙公园,保留修复自城门口至青年路一段老城墙,城墙上下再恢复性建设一些城楼等古旧建筑,现在人们倘佯其间,恐怕每个人都不仅会增加一份历史的自豪感,更会体会到主政者和规划者的一份睿智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还有关于常德保卫战指挥所,丝瓜井及周边建筑,  春申君墓,荣王府,笔架城石柜……这些都从新常德城的版图上消失了。这是常德的极大的损失,是花再多的钱,建再多的高楼大厦、仿古建筑所无法弥补的。
    为了避免上述错误不致重演,我觉得我市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具备对常德历史文化的充分了解和文化建市的观念,一定要重视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成立常德市政规划建设专家组,专家组不仅有规划、建筑、园林方面的专家,还要有环保、考古、历史、文化、民俗方面的专家。专家组不仅有咨询权、参政权,还应有方案的否决权。在这种机制下,我认为有必要对常德的已不存在的古迹进行重新规划,逐步恢复其原貌。如古朗州府及刘禹锡住所、荣王府、春申君府、墓、古城墙遗址(尚存部分)、常德旧民居(贺八巷一带尚有余存)、丝瓜井及刘海砍樵公园、珠履坊、太和观、乾明寺及常德保卫战系列遗迹等。如以上景观得以高质量的恢复,我想常德会更加让人惊诧的。
    4、在城区沅水北岸择址重建江南名楼一一驿楼,同时名为词祖楼或归飞楼,营造归飞文化。
    ①“词祖”就诞生于常德。
    略通诗词的人都知道,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除写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诗歌之外,还填有两首为世人熟知的词,一首是菩萨蛮,另一首是忆秦娥。这两首词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地位极高,开唐、宋词之先河。宋·黄升在所编《花庵词选》中称:“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从此,两词在历史上的词祖地位便被公认。其中菩萨蛮一词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的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乃知李白所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沧水在今我市汉寿县毛家滩、沧港一带,是屈原行吟泽畔之地。现驿楼已毁,旧址不可考。自宋以来,该词始定为李白临沧水作于驿楼。词的内容为: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乌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从词的景物描写看,与沧水一带景色很吻合,从该词写作时间及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景物的映托也十分契合,应该说此词写于驿楼当属不争,因此,称驿楼为词祖楼应是当之无愧的。
    ②择址重建驿楼,为常德历史添上浓重的一笔。
    世事沧桑,驿楼早已不复存在,连它的形态结构,也无从查考。这为重建带来一定的困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为重建驿楼留出了较多的设计空间。我认为,重建驿楼,实属必要,它不仅能为常德增加新的景观,重要的是,它可再现历史,为常德厚重的历史增色彩,为现代的常德增加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营造一种新的文化,促进常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重建驿楼,我认为宜把握四条,一,不宜建于原址,应更址建于市区,以便景观集中,方便游览凭吊和管理;二、其周围的景观必须与词的意境相吻合;三、要建在江边,要有气势,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乃至标志性建筑;四、楼要建得古朴,与自然相融和,与历史文化相印证。
    依据上述四点,本人试着进行了反复地实地考察和论证,以下便是我提出的初步方案:
    ①选址:经过反复比较,我认为驿楼宜选在沅安路西尽头新建防洪大堤与丹洲原大堤交接处,这里空间较大建楼已不成问题,如今后需要,仍有扩展空间。
    ②理由:
    其一,这里面朝直泄而下的沅水,江面开阔,水势浩荡,其本身就是城区观赏沅江最佳之处。如建一雄伟高楼,向西可极目沅水滚滚之来势,向东可饱览武陵繁华之盛状,实为不可多得之建楼佳址。
    其二,周围景观基本与词意相吻合。南岸可广植树木,形成漠漠平林;北面有梁山,寒山已属天成;西面有奔泻而下的沅江,如在东面笔架城内侧恢复廊形的文昌阁,与现有的渔父阁外的亭子,可模拟长亭、短亭景观。由此,一组古词祖楼景观混然天成。
    ③借助词意营造归飞文化,大力促进常德的文化、旅游、经济建设。
    建楼的最终目的,是要尽其可能对常德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我认为关键在词文中的“归飞”二字,就此笔者有一较为完整的设想(见本人专文《关于在我市城区沅水北岸兴建“归飞楼”的建议》。亦已作为建议另行提交)。限于篇幅,在此概述之。
    归,在几千年中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叶落归根,游子思归,辞官归乡,解甲归田……。一个归字,千百年来牵动无数志士仁人的情愫,演绎了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尤其是近些年来香港、澳门的回归,令华厦子孙欣喜若狂,洒下了无数热泪。为了台湾的回归,二千万台胞的归来,十多亿炎黄子孙们又在经受着民族智慧的大考验。另外,在海外有着五千多万华人华侨,数十万海外学子,他们都对祖国充满着眷念,对家乡怀抱不泯的回归之思。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营造常德独有的归飞文化,小可以激发本地外出的人才报效桑梓,大则可以更加牵动五千万海外华人,数十万海外学子,近三千万台港澳同胞寻根之念,思归之情,回归之举,报国之行,进而为祖国、为家乡造福,推动常德乃至全省、全国的文化、旅游、经济建设。以下是我的几步设想:
    首先,设计建造好驿楼。在设计上要雄伟、古朴、俱有特色。所谓特色,要突出归飞的含意,其造型要有凌空欲飞的外型,有别于国内已建的名楼;其楼名可一楼多名(注:驿楼,归飞楼,词祖楼),但楼匾题“归飞楼”,以切词意;楼内可供奉词祖诗仙李白塑像;可刻《菩萨蛮》词文悬于楼内;请名人写《归飞楼记》刻石记事;其他层供游人凭栏远眺(切忌商业性经营)。可将现附近大片空地作整体控制性规划和开发,为这一新兴景点服务。、
    其二,把来客登楼(含长亭、短亭)凭吊作为接待外地客人的必修课目;把在顶楼设宴迎宾饯行作为常德待客的最高礼仪;把以归飞为题请客人把酒临风,当场留下诗词、楹联或墨宝视为珍贵贺礼,藏于楼内,逐步形成常德市接待来宾的特有方式(或称三课)。
    其三,在笔架城内侧重建文昌阁。笔架城内(含市育英小学)原为常德府学旧址,是常德的最高学府。元延佑六年(1319年)原在此建文庙五间,庙后建文昌阁五间,并在笔架城下的石柜上建有“咏归亭”,为洪水冲殁,明朝又在此建“南薰楼”。重建文昌阁于史有据。重建的文昌阁,亦可以“咏归亭’’名之,内供奉孔子,在笔架城与文昌阁之间可按笔架比例塑一巨型毛笔,上书于天,在孔子塑像前和笔前设两座香炉、香案,以供学子礼拜。学成者在此拜孔谢恩,未成者以求文运通达。逐渐形成特有的拜求文运的民俗。
    其四,精心筹办常德桃花源归飞文化节。
    为扩大归飞文化的影响,可将原有的桃花源桃花节,花岩溪白鹭节等节庆经过精心整合,策划为桃花源归飞文化节。既使所办节庆具有特有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扩大归飞文化的影响,集中精力整体宣传、推介常德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了确保办节质量,文化节可每两年举办一届。节庆可延揽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艺、体育、科技、经济、人文等诸方面的重大活动项目,甚至与国家、国际性的某些有影响的定期活动联姻,我们出钱出力,他们出名出人,共同办节,相互受益。
    其五,把常德高科技工业园更名为常德归飞高科技工业园。
通过更名,把该园区逐步建成归国、归省、归市人才的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以“归飞”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延揽海外学子、华人华侨和台、港、澳同胞投资兴业。
    其六,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归飞文化。
    邀集文艺、影视、出版、新闻等各界名作家、艺术家、名导演、名记者来常采风,渡假,甚至定期小住、定居,或定期举办笔会,以便创作、推出有关归飞文化、武陵历史、桃花源文化等方面的文学、影视、艺术精品,扩大常德的知名度,增加常德人文景观的艺术价值。还可以走出常德、走出国门,以多种方式推介常德的归飞文化。
    5、提高现有人文景观的文化品位。
    自上个世纪9 0年代以来,常德在景点建设,人文景观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成效显著,对常德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现有的常德人文景观,按理说旅游价值应该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游览以后给人的感触不深?甚至有客人说:“不来桃花源感到很遗憾,来了桃花源让人更遗憾。”(珠海某办主任语)。究其原因,我想有四:一是景点缺乏整体人文定位和规划;二是一味模仿,学习变成了模仿,别人有什么照搬什么,景观及项目与人雷同;三是贪大求洋,以为越气派越洋气越豪华越好;四是急功近利,商业味太浓,把景区搞成一个纪念品、土特产品专业市场。结果投入大,“洋”建筑多,景观雷同,本地特色少,特有文化品味不浓。
    以桃花源为例,按《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应以秦代建筑,秦代习俗,先秦风情为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置景、策划,向游人和凭吊者展示出一幅古朴、静谧、祥和、悠闲的古典农庄美丽的生活画卷。人们看到、参与的是农耕、野牧、渔猎、农家饭、古代纺织、印染及其他自给自足的小作坊,或者是秦人婚俗、节庆、祭祀仪式,使人们既增加对先民生活方式的体验,又加强对《桃花源记》意境的理解与拓深,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我想这样来定位和开发桃花源景区,既可大量节约投资,又可增加景区品位和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趣味性。难道不是更合算吗?
    再说柳叶湖的开发。好山好水,但缺少文化内涵,使景点规划缺乏主题。就象一个外表美丽的少女欠缺文化修养和气质,使人见而靓丽,交而无味。这样的景区就是建再多再豪华的服务设施,也是见不到多大成效的。如果我们在景观规划上增加文化内涵,确立高品位的人文主题,策划并建设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与好山好水相得益彰,才能事半功倍。
    这里还想说一说市区的街区、街道的命名。现在的状况一是重复。如叫武陵的就太多了,江北是武陵区,江南是武陵镇,让初来常德的人弄不明白;二是随意性强。如桥南、圆盘、三叉路等,开始老百姓叫,是特定的。现在圆盘、三叉路多了,就不知所指了。三是起名随便,无内函,没有体现常德的历史文化特色。如西二路、皂果路等等。我觉得一个城市的街区、街道名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信息和品味。长沙市前些年在这方面就作得很出色,不仅把原有的街区全部按该区的主要古迹、景区名称重新命名,对几条改扩建道路也予以更名,体现了长沙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对常德市城区街区、街道(含鼎城区)的名称,建议进行一次清理,对那些定义不准确,重复,无什么含义或太直白或俗气的名称要重新命名,对带花坛的大型十字路口也要予以命名。
    对更名或新命名的名称,建议从五个方面取材:一是常德的历史文化名人姓名,如善卷、春申君、屈原、陶潜、刘宾客、钟相、杨么、李自成、蒋翊武、宋教仁、黄爱、丁玲等;二是常德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名称,如桃花源、德山、夹山、花岩溪、壶瓶山等;三是区、县(市)名;四是著名传说的人物或事件名,如孟姜女、刘海、归樵等;五是企业名称或产品商标名称(以投标方式主要命名大的十字路口),如芙蓉广场、国人广场等。
    
    四、突出特色,建设洞庭湖水乡田园文化城
    在常德,人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可见是看出了常德的市情所在,特点所在。我把常德的水情概括为六句话:头顶四盆水(四个大水库),脚踩两条河(沅、澧两水),河汊浮绿州,内湖如星罗,背负长江水,东纳洞庭波。可见除了水,常德是再没有比其更突出的地域特色了。问题是,我们在抗御洪水,拒绝水患方面认准了这一特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防洪抗洪的巨大胜利。但是在规划常德、建设常德时却为什么往往忽视乃至忘记了这一特色呢?我这里所要说的是,我们在建设常德时,同样要突出水乡特色,化水患为水利,规划建设出一座世人见所未见、新颖、独特的洞庭湖水乡田园文化城来。
    1、搞好规划,建设洞庭水乡威尼斯城。
    城市建设规划,要根据城市本身的特点特色,扬己所长,避己所短,才能事半功倍,见大成效。常德作为中小城市,就自己的财力,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可贪大求洋,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知道大比不过北京,洋比不过上海,新比不过深圳,快(交通)比不过沿海,要这样去赶、去拼是永远比不过人家的。只有抓住特色,因地制宜,才能出奇制胜。另一方面,现在旅游的主导群体主要来自大中城市或国外发达国家,他们本来就住腻了高楼大厦,看够了车水马龙、硫璃瓦、大理石。他们旅游的目的大都是猎奇、探幽、访古、寻野、历险、找趣,以见所末见,历所未闻,以求尝心悦目,陶冶性情,放松自己。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千万不能去重蹈千城一面的复辙,去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动辄就是草皮、花坛、喷泉、硫璃瓦之类费力不讨好的事,而是要紧紧抓住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文为体,以水可脉,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突出特色,重新规划,重新布局。
    如何结合常德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好常德,本人在此提出一个粗略的方案,仅当参考。
    这个方案简单的说来是四个一:一网一带一景一区。一网,就是河、湖水系连通联网,构建江南水乡水网城市;一带,就是沿水网建设各具景观效果的田园水景文化带;一景就是建设具有洞庭水乡特色的街景;一区,就是建设一个洞庭水乡田园文化休闲区。
    下面我就分别叙述如下。
    2、把全城河、湖水系连通联网,发展多种形式的水上交通,使水运水景成为城区交通的一大特色。
    对城区及近郊的河流、湖泊进行疏浚、开挖、连通,在形成一至两条主通道、环城线的基础上,分布若干支线。将三闾港、姻缘河、穿紫河、张家港、竹叶港、马家吉河拓通,另将柳叶湖、白马湖、费家湖乃至滨湖公园诸湖串联起来,如技术上可行,可沟通沅水,形成环市水网。
    要搞好排污管网的规划与敷设,搞好水体水质的保护,保证水网水质清沏清洁。
    要科学设计,建设相当数量的水控制工程,在正常情况下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水位,在特殊情况下又能抗御灾害。做到河湖平时水量充盈,连降暴雨又不致成灾。
    在联通水网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水上交通,使水上交通成为城区一大特色和靓点。凡跨河的桥梁要保证船只的通行。要合理布局站点、码头。把交通与游览结合起来,使城区的河湖既成为游览景区,又是交通要道。
    3、把城区河湖水网及两岸建成田园水景文化带。
    在水网建成后,对两岸和水面要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规划建设,下面是一些设想:
    桥:跨河的桥梁要随河道的宽窄合理布局,力求一桥一景,每桥必异。可把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名桥(当然不可将现代大型桥梁)缩小建在河网上,小到乡村木板桥,大到伦敦桥,或赵州桥,卢沟桥乃至侗乡风雨桥都可在这里找到,使这里成为中国的桥梁博物馆。
    船:除了选择一种造型好,乘座舒适,无污染,少噪音,速度适中的船作为一种基本营运船型外。在河湖中可让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具有特色的船只穿行于水上,既有欧州古代航海的多桅船,又有中国的单桅、双桅船(有桅船只运行于湖面),还有亚马逊的独木舟、绍兴的乌棚船、漓江的竹筏,以供游客选乘,使这里成为一个活动着的世界船只博物馆。
    岸:水网两边要刻意营造不同的岸景。岸景可分两类,一类是仿自然岸景,如沙岸、柳岸、花岸、泥岸、石岸、热带雨林岸等。另一类是人造岸景,又分为两种,其一是中式岸景,可恢复以前沅水边的吊脚楼,或仿周庄石砌岸景;其二是西式岸景,可仿威尼斯或伦敦泰吾士河、巴黎塞那河岸景,使水网文化带成为集中西、城乡岸景之大成。
    码头:所有的码头不雷同,风情、形式、材料、品味各不一样,既有各式现代码头,又有旧式的乱石砌成的码头,也有木栈桥,还有卵石、块石砌的码头。码头的建筑也因地制宜,有的是茅棚、有的是木屋、有的亭式、有些则是廊式,做到错落有致。
    此外,沿河道还可根据需要相间修一些茅舍、水上商店、钓台、水上戏台、古旧亭廊、水榭、水车、水磨房等,在西洋区还可点缀些风车、城堡、雕塑等以丰富景观和让游人参与活动。使游人的游览过程成为体验和观赏中西水景文化长廊的过程。
    4、新建一批具有洞庭水乡特色的街道和街景。
    现在全国通行的街道模式是两房夹一路,中间两排树;十字路口是四大金刚四角站,中间夹个大花盘,走到哪个城市都是如此。难道常德就不可以结合自己的水乡特色,设计建造出新颖别致的街景来吗?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关键是冲破传统思路,在水字上作文章。可不可以两路夹一水,或是两水夹一路,可不可以两路中间是精致的农田,农忙时刻意安排传统的农耕农种。在十字路口,是否可在街心构建一组水乡农村小景:竹篱、柴门、茅亭、农舍。或可建一自然形态的水圹。植莲养鱼,配以岸柳、小桥;或是飞瀑流泉、飞珠浅玉。总之,要让路过常德的人不下车就可领略洞庭水乡的特有景致和风情。
    5、建设一个洞庭水乡田园文化休闲区。
    把洞庭水乡的自然、人文状态集中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供人们休闲游览,这在国内还很少见到。我建议以柳叶湖为核心,还增拨一些土地,建设一个洞庭水乡田园文化休闲区,集中展示西洞庭湖区的田园风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乡风民俗。该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自然景观区,另一部分为历史人文景观区,下面是我的一些设想。
    自然景观区可分为洞庭湖光山色区、水生植物区、芦荡区、竹林区、柳林区、湖乡放牧区。分述如下:
    洞庭湖光山色区。以柳叶湖的宽阔湖面,再现昔日洞庭湖乃至云梦泽的风帆竞发,渔舟唱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景象。湖中不用机动船,全部改用木帆船泛舟,既可减少污染和噪音,又可再现风帆点点的旧景。还可将各种旧时的渔舟,如打渔船、放钓船、鹭鹚船、罾船等放于湖内用各种不同的渔具捕鱼作业,并让游人参与其中,向游人集中展示古代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渔猎文化。同时再建一些新奇实用的水上旅馆,水上娱乐艇、水榭、渔人村(旅店)之类的辅助建筑,以增加游兴,方便游人。    ‘
    水生植物区。可选择小的湖面,有的植莲,有的种菱,有的植睡莲,有的种荸荠,再分别配以小舟,供人采菱摘莲,配以小景,供人小歇。
    芦荡区。芦荡是洞庭湖的重要一景,应予种植。芦荡中要巧妙的配置好游路与小景,让人方便进出,方便休息,方便观赏。
    竹林区。竹林是丘陵区的小景,要有一定的面积,且林内要置山石、小溪、泉水、小亭,供人小息。
    柳林区。柳林是湖区一景,也是柳叶湖的主题景林,要精心设计,科学置景,让游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湖乡放牧区。放牧牛、羊、家禽是湖区一景,如配置得当,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各区可以河汉分割,再以小桥相通,共同构成洞庭水乡小
景。
    人文景观区可分为水乡小村、江南民居和江南小镇三个景区。下面亦分述之:
    水乡小村。可构建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落,由洞庭湖区不同风格的民居组成,用竹篱隔开,互不相连。有村路相通,互相乎应,构成一幅水乡民居图。可将民俗博物馆设于民居内,另一些民居内有的是旅馆,有的是餐馆,游人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并可自己动手捕鱼捞虾,烧火做饭,真正体验湖区农家生活。
    江南民居。亦称江南民居博物馆,或可建中华民居博物馆。把国内有代表性的民居用心布局建于一地,供人参观。
    江南小镇。或称为江南古作坊街。选一交通方便,景色绝好,临水的地方,以江南旧时的各种作坊为基本内涵,建一条古作坊街。街道以粗麻石铺面,房屋以旧时封火墙建筑为基调,每间铺面按作坊的实际需要来修建,将江南自古以来数十种作坊(笔者已汇集了55种旧作坊)分设于内,集中展示旧中国江南地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一个侧面。让游人既增长见识,又可参与劳作,有的还可以品赏、购买其产品(有些可生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如果以上文化区建成,除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外,或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影视剧外景地功能,到时可力争成为这一类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2002年7月初稿,2013年10月定稿
 

    (作者为常德市总工会老干)
                                   编辑:红旗飘飘
     

 以下是对 [戴坤安:对常德市城市定位和发展的建议]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dzyw.cn all rights reserved